2013年4月7日星期日

電影史話第一話(1985)──電影的誕生

        愛迪生(Thomas A Edison),一位連小學生也認識的偉大發明家,很少人知道他除了發明燈泡外還發明過甚麼。1893年,愛迪生和他的助理狄克遜(W.K.L.Dickson)發明了西洋鏡(Kinetoscope),可以說是電影攝影機的源頭,當然它不像現代的DV輕巧,而是非常笨重的機器。從1827年攝影技術出現到1985年的西洋鏡,最初的攝錄機其實並非為電影服務,而更像是快速拍攝一連串畫面作研究。但從電影史的角度,電影真正誕生的年份是1895年,歸根究底,是因為愛迪生從來沒有想過把電影當作商業,或是沒有發現電影能帶給人夢想,反而只當作小玩意玩弄。當初愛迪生發明西洋鏡時,只希望配合他所發明的留聲機(Phonograph)當娛樂,這也是早期有聲電影的概念。後來法國的盧米埃兄弟(Lumiere)改進了愛迪生的發明,研發出活動電影機(Cinematographe),同時具備攝影和放映的功能,且更輕巧,拍攝更為方便。

18951228日,盧米埃兄弟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了歷史上第一場電影,正式宣告了電影的誕生,當天放映的電影,以《水淺園丁 / The waterer watered》和《火車到站 / 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》最為出名,《火車到站》可以當作紀錄片看,描述了歷時一分鐘火車到站的場面,而《水淺園丁》則有點像生活小趣劇。那天之後,盧米埃兄弟開始世界巡迴放映,俄羅斯、匈牙利、羅馬利亞、賽爾維爾、丹麥、加拿大、印度、捷克斯洛代克、烏拉圭、阿根廷、墨西哥、智利、危地馬拉、古巴、日本、泰國、菲律賓等,電影藝術落地開花。

在二十一世紀電影到了電子時代,CGI3D技術充斥於商業巨片,難以想像早期電影的簡陋。據資料,第一部電影拍攝於19世紀90年代,更像是拍攝一齣舞台表演。敍事(Narrative)電影在現今電影似是理所當然,但真正茁壯發展卻在20世紀初的荷里活。最早期的電影也不是投射在大銀幕,而是透過一個小孔觀看,直到盧米埃兄弟想到把影象投射出來。

當時兩間最大的電影公司是愛迪生製造公司(Edison Manufactyring Company)和盧米埃葉公司(Lumiere Freres),他們的製作理念有點不同。愛迪生公司的作品比較藝術,集中紀錄舞台表演,它建造了影史上第一個攝影棚,名為Black Maria,演員都在攝影機前的舞台演出。1896年,愛迪生公司在紐約科斯特和拜亞爾音樂廳(Koster and Bials Masic Hal)放映了第一齣商業電影;盧米埃則像現代的Snapshot,走到街頭拍攝身邊的事物,以日常生活為主幹拍攝,影響了後來英國的布萊頓學派(Brishton school)。兩者之間的差別也許是受到攝影器材的影響,笨重的愛迪生攝影機更適合於影棚使用,而這亦是「現實主義」和「形式主義」在電影界爭論的開始。在電影語言真正誕生,鏡頭幾乎是固定的、視線水平的、長鏡頭的,即使去到早期德國表演主義派的電影也是如此,這也許是電影還未能跳脫出劇場藝術的框架,而拍攝內容多是生活中新奇有趣的事。19世紀90年代中期,人們開始對電影藝術進行實驗。英國布萊頓學派喬治‧艾伯特‧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1898年拍攝的《幽露之旅 / Phantom ride》,由兩組鏡頭組成,打破了單一鏡頭的拍攝框架。1899年,學派另一成員羅伯特‧W‧保羅(R.W.Paul)發明了首部移動式攝影車,後來直接運用到1913年意大利電影《卡比利亞》。

影史早期對實驗電影最享負盛名的人,非梅里愛(Georges Melies)莫屬。1985年,他在巴黎大咖啡廳看過盧米埃兄弟的放映,深受感動,問盧米埃兄弟能否賣攝影器材給他,當時盧米埃兄弟拒絕了。1896年,他從英國發明家Robert William Paul買了一架放映機,自行改裝後像盧米埃兄弟般到街頭拍攝。1897年,他建造了自己的攝影棚。

梅里愛可以說是最早期的先鋒派電影(Avant-garde)。在現代人的眼中,梅里愛賦予了電影魔幻的特色,從此電影和夢想幾乎劃上等號。梅里愛和很多當時的電影製作人不同,他是一間劇院的老闆,論藝術的修養比其他電影人強很多。他的劇院專門上演魔術表演和滑稽劇,而梅里愛本身就是一位魔術師。梅里愛說:「電影擁有超越現實和駕馭幻想的能力。」在一次拍攝過程中,因攝影機卡住了的關係,梅里愛發現了剪接的獨特能力,畫面中的馬車轉眼間變成了靈柩車,這許多無意間的發現他都有意地運用在他的電影作品裏,從此之後,敍事形式慢慢形成,電影亦從約早期幾分鐘的長度伸延到1015分鐘。可是,梅里愛最大的貢獻不在於電影剪輯技巧,至少他沒有刻意去研究電影語言,而是著重如何創造夢幻。

1902年,《月球奇遇記》誕生,史無前例地運用了30個獨立場景,主要的特效都是透過舞台裝置製造,如活板門和滑輪裝置。梅里愛提倡的「人為地設計場景」可以說是他身為劇場老闆理所當然的想法,但無可否認的在《月球奇遇記》這想法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。英國布萊頓學派一直反對梅里愛「銀幕即舞台」的論述,他們也會實驗特技電影,但還是而現實主義為依歸,本質上很像盧米埃兄弟。早期電影與舞台劇相似是無可厚非的,當時攝影機還是作為「觀察者」存在,真正的電影語言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發展。

由此可見劇情片、實驗電影和紀錄片這三種電影在早期就已經出現了,但它們仍然處於萌芽階段。早期的電影還沒有版權概念,為電影的流傳速度加速。1900年,巴黎世界博覧會是一場盛大的電影放映會,會場上有一幅82英尺X49英尺的大銀幕,專播放盧米埃兄弟的電影。當時每個人都陶醉在幻想之中,還沒有對這新興的藝術厭倦。從法國盧米埃兄弟開始,電影的發展後來基本離不開美國,1903年,美國導演埃德溫Edwin S porter的《一個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》和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的《一個國家的誕生》為敍事電影揭開了新一幕。
 
Lorraine


 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